麻花钻,成型刀,铣刀,锯片,非标硬质合金刀具,金属切削刀具,硬质合金制品,涂层铣刀,钨钢,carbide
新闻中心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经济热点
 
镇江旅游推介
新闻来源:中国镇江    点击数:4163    更新时间:2011-04-29 11:25:35    收藏此页

           428上午1038,在南山风景名胜区招隐景区增华阁内举办了第12届南山杜鹃花节暨南山网络旅游推介会。
       “环润佳山水,南山最幽绝”。 南山风景名胜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南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不断挖掘南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景观质量不断提升,环境面貌不断改善,营造出一个个具有品牌特色的景区即:招隐景区之隐士文化、文苑景区之文学研究、西入口之生态休闲文化等。
   
南山素以杜鹃驰名,杜鹃花代表幸福吉祥。近这几年,南山风景名胜区始终坚持资源保护,坚持植物造景,挖掘杜鹃文化,展示杜鹃风采,丰富植物景观,扩大杜鹃规模,开辟了100多亩基地,栽种扶育了2万余株杜鹃,形成了春鹃、春夏鹃、夏鹃等三大类12个地栽品种的杜鹃专类园,以及一个30余品种的西洋鹃展示区,成为江苏省三大著名的杜鹃花观赏基地。  
        4月的南山风景名胜区一派生机盎然,杜鹃盛开,满山遍野灿烂如锦,宛如升腾的朝霞染红山林,景色宜人,吸引着八方游客。人们身处其中,或沿溪而上,听潺潺清泉、啾啾鸟鸣,吸清新空气、闻花卉芬香,在亭台楼阁中,坐看月起,卧待花香;或沿池塘漫步,看垂柳轻拂、桃李争妍,赏天鹅戏水、锦鲤游泳,迎着和煦的春风,闲庭信步;或登山极足,穿梭山林,微风萦怀,看野趣山林、烟雨南山,眺城市山林、大江东去;真是如梦如幻,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得到身心的愉悦,精神的享受,灵魂的洗涤。

南山风景名胜区“以花为媒、以节促游”,举办杜鹃花节,目前此节已成为南山传统的旅游特色项目。此次市花节,南山风景名胜区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名城镇江网、镇江网友之家,进行活动策划、旅游包装、网络推介,有机地将植树种花、绿化科普、品花赏景、读书休闲、健身养生、露宿野营等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树木认养挂牌、旅游观光踏线、南山大讲堂、茶艺表演、歌舞表演、南山帐篷大会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相信随着南山风景名胜区的进一步深度开发、建设,一个经过精心打造的新南山--魅力南山,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人面前,必将成为华东地区集探古访幽、休闲观光、娱乐健身、野营探险,包括自驾旅游、自助旅游为一体的最理想的旅游胜地。



 






镇江其他旅游资源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是镇江作为民国江苏省会的文化命脉所在.




  


 


现代化建设中的镇江




天下第一泉"中泠泉"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盈杯不溢出南宋名将文天祥畅饮后,豪情奔放赋诗一首:“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诗,闲品茶经拜祠仙。”
  中泠泉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外。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在长江中。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因长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后,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留下了“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源也随金山登陆。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通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提,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十分秀丽。现镌刻在方池南面石栏上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党“中泠泉辩”石刻。
  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刘伯刍把宜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用此泉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益,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清代薛福成撰写的《中泠泉真迹》,在这则笔记里,不仅叙述了中泠泉悠久史略,而且记载了中泠泉上岸概况,见闻奇趣,录如次—— 中泠泉在金山下,金山本在江南岸,故过客皆得汲水烹茶,所由品为第一泉也。
  厥后,长江愈趋而南,金山既在江中,而中泠泉遂不可得见;取水之法,常别制机器,以长绳缒入江中,既得泉水,以盖盖之,然后取出,所以不为江水所混。近来汲泉者既无其人,而知制此器者亦绝少,中泠泉乃在若有若无之间

天下第一江山


“天下第一江山指”的是镇江的北固山。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名北固山。高约58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雄居山巅的甘露寺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刘备招亲的故事为线索去寻找有关胜迹和传说。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北固山与金山、焦山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
更显出雄壮险要。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长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名胜古迹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



  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过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以此赞美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镇江语系演变

镇江市一座近代移民城市,近代,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找到五十三坡,西津渡古街就不远了。长有青苔的青石台阶,共五十三级,取自佛教五十三佛,五十三参之意。当年,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我拾级而上,心里吟诵着王安石千年前在此留下的旷世名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代,以长江为自然分界线,镇江属于吴语区域。现代的镇江话却与毗邻的苏州迥异。镇江话方言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几个方面。


  公元四世纪前叶,晋室南渡,镇江成了江南最大的侨郡,来自北方的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侨民数超过了土著户口。居民成份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方言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北方话板块借政治力量楔入江南的结果。后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室南渡都加强了镇江方言的北化。


  北方话没有能从镇江继续向东南延伸,归因于经济和地理。太湖流域经济开发较早,吴地土著抵拒了北人的涌入。北方移民只能滞留在太湖流域以西,以茅山山脉分水线为界的宁镇丘陵一带。


  运河的开凿,使镇江漕运口岸地位及军事地位大大提高。江淮水系,沟通了江淮人民,必然也沟通了方言。五代与北宋时期,黄河下游多雨,水灾频繁,以至北方人源源南下,镇江与扬州移民来自一途,方言自然十分相近了。


  但是清代镇江话却发生了比扬州话更迅速地接近北京话的变化。主要的有:“儿”尾名词多于“子”尾名词;见系细音字声母多念j,例如:“家”念jiā(少数仍保留舌根音声母,如:“街”“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型曲线与北京话平行。这种变化是旗语对镇江话影响的结果。旗语是乾隆年间调驻镇江的旗兵、旗眷所说的语言,尽管这些旗人原籍多为蒙古,但是语言基本上是“京腔”。旗语一直在镇江流行,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时才受到重大阻碍(当时有闻旗语辄杀之事)。旗语完全被镇江话同化,则在近二三十年。


  由于旗语的消灭,江北移民不断流入镇江,苏北话的影响也增强了。近二三十年来,上述“儿”尾名词正逐步“子”尾化,如“兔儿”已渐为“兔子”所代替;家已多念gā了。这是镇江话向普通话发展的主流中出现的小逆流,但却是可以解释的。


  吴语对镇江话也有渗透,主要表现在词汇上。下列词语便是来自吴语的,尽管加入镇江话的资格有深浅,但实际上已经被镇江人接受,如:胡蜂,揩油,吃排头,打烊,搭浆,推板,合伙,考究,块头,作兴,赛过,小开,浇头,结棍,局气,伙仓,一塌刮子......吴语随着词汇进入镇江话,一概得到了改造,极少数则仍有明显痕迹。如“胡蜂”的“胡”音同“吴”;揩油的“揩”音kā。至于旧时称父亲为“爹爹”音diā diā,与其说是从吴语借词借音,毋宁说是古代镇江话的强势。


  镇江话发展的总趋势是向普通话接近总体为北方官话语系。逐渐兼容吴语体系.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缔造诚信社会   下一篇:春来踏青好去处,江南九寨沟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 提高生产效率 | 企业文化 | 公司简介 | 营销网络 | 共同的价值观理念 | 刀具修磨中心 | 品质管理 | 经销商加盟 | 公司简介
邮件:tggj@gaintool.com 电话:+86-0511-83120560 传真:+86-0511-83129116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镇凤栖路77号
镇江市天工工具有限公司 © 2008-2010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7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