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桑光裕等我市省人大代表向大会递交议案,提出以“宁镇扬经济板块”为载体,联袂打造“江苏中心”。
议案中说,宁镇扬三市横跨长三角南翼北翼,具有区域发展的独立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地处沿江地带,具有关联性较高的产业基础;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地处枢纽要冲,具有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2008年三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2.2%;三市合计国土面积1706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59%,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产出的GDP为3960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0万元;三市合计人口约1345.2万人,占全省的18.29%,人均GDP5.02万元,比全省高1.06万元。
议案中说,宁镇扬三市打破空间壁垒,合理整合资源,就能实质性构建宁镇扬板块,促进三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首先,地理上相连,文化上相近,具备了宁镇扬联动发展的基础。宁镇扬三市相互毗邻,四座长江大桥把三市四岛紧紧联系在一起,城际联系方便快捷,已经形成了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发达的交通使经济资源流动加快,信息更加畅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整合发展的集聚互补效应日益呈现。
其次,有共同的自然、物质技术基础和空间优势可以利用。宁镇扬共同拥有长江岸线530公里,占江苏的一半以上,优质深水岸线占有相当比重,特别是长江北岸约270公里大部分还未完全开发利用,这在长江下游岸线开发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弥足珍贵,也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后发优势。
宁镇扬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三市均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宁镇扬有发达的物流业可以融合。宁镇扬经济板块内水、陆、铁、空、管等现代交通均很发达,丝毫不亚于苏锡常。通过整合区内物流资源,可以推进区域内省物流园建设,把南京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现代化物流中心,镇江和扬州为南京都市圈的物流转换和配送中心、连接南北东西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宁镇扬三市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计有12家AAAA级旅游景点。三市可在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统一行动,品牌共创,客源共享,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使其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再次,有较完善的产业链可进一步深化合作。三市的产业结构既有趋同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南京、扬州、镇江的支柱产业经过整合、延伸,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如南京化学工业园与扬州化工园区、镇江化学工业园可以按照现代石化产业“大型、先进、集约、联合“的发展要求,实施产业整合,加强合作与合理分工,将上下游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从江苏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宁镇扬地跨苏南与苏中,根据梯度发展理论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整合打造宁镇扬板块,可有效增强宁镇扬三市的产业承载力,吸纳上海的能量辐射,实现让苏南扩展到苏中,让苏中尽快地融入到苏南,形成一个强大的沿江经济板块。因而整合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实现快速崛起,意义重大。
议案提出,推进“宁镇扬经济板块”,打造“江苏中心”,是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可以使宁镇扬成为与苏锡、杭甬相媲美的长三角第三个增长极。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江苏中心”,是省委沿江开发战略的深化,是宁镇扬三市发展的必然。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战略部署,是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细化,是沿江开发战略的深化,是梯度发展、整体推进的强化,对于提升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加快“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议案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推进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把推进宁镇扬经济板块建设、打造“江苏中心”,提高到全省重要的战略层面来抓,建议由省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成立“宁镇扬经济板块协调推进办公室”,着力解决一些重大的跨行政区域的实际问题;依靠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原则,建立区域合作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均沾,责任共担。
编制宁镇扬经济板块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明确三市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明确三市发展的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提出三市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重点产业带、产业区域布局,科学安排、优化组合三市土地利用的功能规划。
统筹宁镇扬一体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宁镇扬三市之间交通、能源、水资源、电信、信息网络、物流体系等重大基础设施等作出系统规划。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地域和空间的融合,目前着力推进宁镇扬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淮扬镇铁路及五峰山过江通道建设,筹备扬州至京沪高铁镇江站和沪宁城际铁路镇江站快速地铁连接线;推进三地025区号统一;推进南京地铁2号线镇江延伸段2012年进行施工作业.
议案还建议加快拓展产业合作空间,建立三市要素市场的承载平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