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中心 |
 |
|
 |
信息搜索 |
 |
|
|
|
|
|
|
|
|
改革,出路 | 新闻来源:天工工具 点击数:3885 更新时间:2009-03-27 12:09:27 收藏此页 |
| 我们中国工具行业广大企业目前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准备真正投入和国际强手开展竞争的征途。在这个背景下,重新审视、思考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便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从一般意义上说,国际产业链重组,就是发达国家把工厂搬到中国,降低生产成本,然后把产品返销回去。这给中国制造腾出了一个国际大市场。我国的纺织、家电、玩具以及中低端民用机电产品等行业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但是,工具行业的情况不完全相同。目前还没有出现产业链重组的明显迹象。国外的工具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私营企业),开发生产基地仍留在本国,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的是他们的销售系统,还有部分销售配套的服务和生产设施,但规模都不大。所以,就出现了不同于上述其他行业的情况:第一,发达国家并没有为中国工具企业的进入腾出一块市场,第二,反过来,他们认定:由于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将成为与欧、美并重的国际工具大市场,必须大举进入,并予以占领。 通过这些情况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工具企业的机遇是在家门口正在形成和扩大的国际工具大市场。我国现在机床的消费是美国的一倍,而刀具消费只及美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巨大的缺口,就是潜在市场。这是我们在考虑发展战略时首先要认清的一个基本事实。 主攻目标市场在中国
当今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并没有向外转移。因为现代高效刀具和数字化测量技术,正是支撑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和工具工业之间长期形成的产业链,十分稳定,并无调整的迹象。以我国工具企业现有的水平和实力,要在其中打开缺口,大举进入,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当前发达国家的工具市场给我国工具企业提供的机会是有限的,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①家用工具市场:我国当前大量出口的刀具和量具产品,绝大多数进入的是国外的家用工具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时,效果十分良好。但随后十多年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了盲目发展、劣质低价的恶性竞争,目前达到刀具二十多亿件、量具一万多件的出口规模,把国际、国内市场都搞乱了,已成为我国工具行业发展中的一个破坏因素,完全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这种状况肯定要花大力气纠正,工具企业走上劣质低价、盲目扩张的道路是没有前途的。 ②工业用中、低端工具市场:我国目前已有部分刃具和量具产品进入这个市场,量仪也有少量出口。主要出口的是质优、价廉的标准化工具产品,我们在性价比方面占有优势,成为发达国家高端工具产品的一个补充。韩国、台湾(地区),甚至部分日本的工具企业向欧美出口,主要以这类产品为主打,效益也不错,但有一个艰苦的市场开拓过程。这些进入工业用途的出口产品,必须把售后服务跟上去,不能像家用工具那样闭着眼睛卖。 综上所述,我国工具企业的市场战略应该是:主打国内中、高端市场,择机进入国际中、低端工业市场,彻底纠正低档家用工具盲目发展、超低价出口的现状。
两个关键切入点
我们要在家门口参与国际工具市场的竞争,竞争的内容是现代高效刀具,首先是高效硬质合金刀具。近年来,超硬刀具CBN/PCD也大幅度增长。从图1、图2可以看出国际工具市场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态势。 从上面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出,全球刀具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领域是现代高效刀具,其中以硬质合金刀具为主打产品,超硬刀具也在迅速发展,传统高速钢标准刀具数量不断下降,齿轮刀具、拉刀等仍然以高速钢为主要材料的切削刀具也在向高精、高速、高效方向发展,国外工具企业,正是凭借这些优势,长驱直入,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要在家门口打好这场硬仗,产品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全球制造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永恒主题。不断发展高效刀具,为制造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服务,则是工具行业的永恒主题。 由图3中的变化可以看出:产品售价永远赶不上成本的增加,出现了一个所谓“生产率差距”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因此,企业必须要想办法,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这个差距,来赢得效益和利润,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结合我国制造业和工具行业的具体情况,填补“生产率差距”,提高企业竞争力,有以下两个主要切入点。 ①不断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 发达国家为什么长期保持经济强势,靠的就是科技创新的活力。据统计,全球科技开发投资中,西方七国占了90%,其中企业的投入是主体,占70%以上。所以,全球的知识产权有80%为西方七国和跨国公司所拥有。他们凭借这个优势,在产业链的高端赚大钱。就工具行业来说,最大的跨国集团Sandvik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而集团内部的核心工具企业Sandvik Coromant,每年的研发投入为销售收入的6%,高出集团平均投入的一倍。因为现代工具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承担着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重任。所以发达国家舍得花大钱投入,在新材料、新涂层、新设计、新工艺、以及工具专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方面进行着大量的研发。Sandvik Coromant每年要推出2000个新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从这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跨国公司强大竞争力背后的科技支撑力。2006年,Sandvik Tooling 的销售利润率达到23.1%,尽管其销售份额只占集团的31%,但利润却占到集团的43%。可见在现代高效刀具领域内的大投入是有丰厚回报的。2006年5月,全球第二大富翁巴菲特旗下的Bershine Hathaway公司,出资40亿美元,收购了Iscar 80%的股权。2007年10月,巴菲特又亲自前来我国大连,出席Iscar大连工厂的开业仪式。以巴菲特全球金融巨头的身份,出席一家注册资本仅1200万美元的工具工厂开业典礼,引起了业界轰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种投资方向,应该引起我国工具业界的认真思考。 也许我国工具业界还存在这种想法,认为我国制造业比较落后,对高效刀具的需求没有发达国家迫切。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接轨的步伐正大大加快。连国外同行都强烈地感觉到了,我国工具业界更应对此有所作为。从图4可以看到,全球切削刀具重点销售的几个主要制造业板块,正在我国迅速成长。 其中,占销售额70%的汽车制造、通用机械(电站设备、工程、筑路机械、采掘设备、起重运输机械等)我们已经感受到其强大发展的势头。航空航天、大型精密模具制造等也正在快步赶上。这都是我们工具企业要进军的新市场。 ②在现代制造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工具企业要延伸服务链,提高服务水平,这是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之举。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服务往往是销售工作的延伸。服务好一点,产品容易卖出去,仅此而已。这种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服务的概念随着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大大深化了,远远超出了传统销售服务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了服务,就没有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说,现代制造业是在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我们国内企业对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不到位的。就工具行业相关的领域来说,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自己庞大的工具车间,甚至是工具厂。除了在社会上买一点标准工具以外,所有的工具问题都是自己解决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向工具企业提出服务的要求。可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愈来愈多的制造企业,不仅没有工具车间,而且没有工具修磨服务机构。近年来有的企业甚至连工具工程师、工艺工程师都在精简之例,其目的是突出主业,加快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制造企业内有关工具、工艺的业务还是需要有人管的。谁来填补这个空缺?只能靠我们工具企业来填补。这就叫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要求工具企业延伸服务链,要跨越传统的工具销售服务的老概念。深入制造企业的内部服务,这就是现代制造业产业链运转需要的服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工具企业对这种服务需求的反应还不灵敏。 在现代制造业的框架下,工具企业今后的发展,只有通过提升其为制造业进行全方位服务的能力,才有可能成各制造业板块产业链中的稳定的合作伙伴,而获得稳定可靠的市场。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企业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松散的,销售活动的随机性很大,不符合现代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将日益受到被边缘化的危险。 当然,我国工具企业在提高竞争能力的征途上,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是两个关键的门槛,要不断努力,不断跨越,才能使我国工具企业真正在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迎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 总页数:1 第 1 页 |  |
| 上一篇:天工的战略发展体系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资讯了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
|
|
|
|
|